從很早以前就常聽人家說冥想打坐的種種好處, 過程也看過不少科普方面的文章述說打坐冥想的好處,因此對打坐冥想有益身心的論述也深信不疑,雖然一直以來自己都還未能體驗到他們說的那些境界,也因此打坐一直都是斷斷續續,想到才做。
前天與芬一起參加與Rohit預約的一對一冥想,我一樣仍是雜念不斷,Rohit於是問我有沒有做每日的清理,我如實回答幾乎沒有。他說每日的清理很重要一定要做,就算只做5分鐘。因為還沒有養成這個習慣,所以昨天晚上睡前想起了就做了,並接著做睡前的禱告 期盼能早日進步。
今天起床因為有做夢,夢境中被朋友忽略/背叛, 留下不好的印記,於是先做了清理接著做冥想 ,雖然初始也有少許雜念,但後來我確確實實的在心中感受到光、看到光 被明亮的光環繞,這樣子持續好一段時間,後來周遭是一片如宇宙般的虛無,只點綴著無數的點點星光,彷彿太空船置身在浩瀚的宇宙般。(這就是,如後所述,所謂的虛無/太虛?),終於感受到何謂心無雜念。(真的無任何想法,只有前述的感覺) 。 終於了解冥想≠昏睡, 是種醒覺的狀態,醒覺而無雜念。
我想或許這就是為什麼皇道瑜珈教的冥想靜坐一開始是教人想像心中有光,而不像一般傳統靜坐教人專注呼吸。
結束後突然想看一下案頭書,於是選的書架上最小最薄的一本小書,正好是黃庭禪創辦人張慶祥先生寫的"失落的內心, 翻開第一面,畫的正是一個打坐的人的形狀只標出胸部的中心,似乎跟皇道瑜珈相呼應,卻又有點些微的不同 。
裡面第4~8頁說到:
很多人喜歡引證楞嚴經卷裡說「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是名為心」於是便下了一個結論說:「心是遍滿太虛,無所不在的 」。
又提到在大般若涅槃經第30卷裡面,曾有六道大師 認為 「心無所不在遍滿太虛」而佛陀為了證明『心不是無所不在,也不是遍滿太虛的』,而與他們進行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辯論,只是因為大藏經有5000多卷,就算每天讀一卷也得花上14年的時間,所以很少人曾經看過這段經文,也因此才有機會讓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調至今仍然迷惑無數的人。
大般涅槃經第30卷:
六師言『瞿雲,色亦非我,乃至識(感覺、想法)亦非我,我者遍一切處,猶如虛空』
譯:六位外道大師說:「佛陀啊,這色身終究不是我的,甚至所感受到的感覺想法也不是我的,真我遍佈在一切地方,就像虛空一樣無所不在」。
佛言:「若遍有者,則不應言『我初不見』,若初不見,則知是見本無今有。若本無今有,是名無常,若無常者云何言遍」
譯:佛陀答說:如果你真的已經如虛空遍滿在一切地方,那麼你就不應該說這地方我以前沒見過,如果這地方你未來之前沒見過,那麼就知道你現在所見到的景像你本來沒見過,而是今天人到這兒才見到的,如果這景象是你人到這裡才見到的,這就叫做「無常」。也就是你並非當下就能見到宇宙間的一切事物,若是你的知見這樣的無常,怎能妄說你與太虛一樣遍滿在一切處呢?
佛又說: 「若遍有者,五道之中皆應有身,若有身者應各受報,云何而言轉受人天?」
譯:佛陀又說「若是你真的已經遍佈在一切處,那麼六道除了你正在經歷的人道之外,其他天、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五道,也應該同時有你的身心存在,那麼你應該同時感受到其他五道的苦樂果報,但如果你正同時在感受著六道的苦樂果報,又為什麼要勸人好好修行,以便從惡道裡面求生到天、人的善道裡面來呢?」
之所以列出所讀到的這些文字,是因為覺得終於了解這裡面的玄妙,外道大師講的其實是入定後的感覺, 而佛陀講的是邏輯是真理。
到目前為止,我個人認為佛教其實不是宗教而是哲學,一種自然/宇宙真理的哲學。而基督/天主教,才是宗教,講的是神、是愛。
toDo: google 是否所提的經文確也那些文字?
Reference:
皇道瑜珈(滿心冥想):https://www.sahajmarg.org/literature/online/speeches/toronto-20150605
http://en.heartfulness.org/
留言列表